English

主题性绘画重放异彩

1999-09-02 来源:光明日报 高 飞 我有话说

第九届全国美展的筹组工作正在各分展区城市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是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次美术盛会,是全国美术家们满怀热忱向新中国50周年大庆的献礼。展览有着十分鲜明的主题性,它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宗旨,集中了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优秀主题性绘画创作,既有再现共和国成长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革命英烈不屈斗争的鸿篇巨制,也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现新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壮丽画卷。这些作品感情真挚,思想内涵深厚,内容健康向上,创作方法多样,艺术面貌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主题性绘画旺盛的生命力。

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直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它常常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扎实的写实功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在接受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五、六十年代,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曾造就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辉煌历史为题材,创作出像《开国大典》、《血衣》、《地道战》、《转战陕北》等杰出的主题性画作,达到了令人怀念的高度。这批洋溢着昂扬的激情、充满阳刚之气的革命历史画,它们的产生不仅仅是政治的需要,更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新兴的共和国需要一批反映自己历程的鸿篇巨制,美术家们在新时代中处在高涨的精神状态中,在艺术上对崇高的礼赞与对英雄主义的颂扬,均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份真诚,就无法解释无论是条件、技法、信息都较为简陋、稚气、闭塞的年代,竟能产生出如此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因此,社会的需求、画家的状态与艺术上的追求在当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具备了完备的主客观条件。这批革命历史画,不但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主题性绘画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极“左”的文艺政策干扰下,对主题性绘画的提倡、排斥,压制了其他艺术风格的创作,使它享有惟我独尊的不正常地位。随之而来的“假、大、空”,以及“模式化”、“样板化”的泛滥,使主题性绘画丧失了它原有的严肃性和生命力,名声日坏,令人生厌。拨乱反正的年代,各种艺术流派打碎枷锁,在艺术园地百花齐放。但是,由于“文革”的阴影和残存的模式,使大部分美术家在心理上与主题性绘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改革的春风不仅带来了活跃的艺术思想,同时也使拜金主义有了滋生的温床。当艺术与金钱和物质利益紧密相联时,曾经主导过中国文化的雄浑崇高的艺术精神开始被人们淡忘。

当“玩艺术”备受推崇,“艳俗”和“脂粉气”颇受偏爱,沉溺于笔墨韵味和闲情雅趣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对崇高普遍流露着淡漠甚至嘲弄的年月里,人们的心里,又忽然觉得少了些什么。偶然遇见五、六十年代的那批老画,竟有了某种“惊奇”与“久违”的感觉。其实,“文革”中过分强调主题性创作并令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文革”后又漠视它的存在,都不属于主题性绘画发展的正常状态。主题性绘画陷入低谷,并不是主题性绘画本身的问题,而是美术家在各种艺术浪潮的冲击下,在思想上和技术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无法担当起这份责任。实际上,不仅仅是观众们渴望有众多的主题性绘画面世,而且各种各样的主题性展览,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也同样需要主题性绘画创作。作为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类型,主题性绘画创作应该回归到它原该占有的合适的位置上。

可喜的是,一些美术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性探究和反思,终于对主题性绘画的创作有了清楚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首先,主题性创作的优势是能敏锐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中许多重要事件,亦能直接得到欣赏对象的密切呼应。把握准这一点,就能充分发挥主题性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其次,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对题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摒弃旧的形式感、旧的创作意识、旧的审美观念,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第三,不再走那种偏重一种模式的老路,各种创作方法多样并存,努力寻求题材、形式、表现方法上的和谐统一。总之,主题性绘画创作必须从单纯纪录再现历史事件、图解式的“诠释”表述和宣传固定概念与思想的局限中走出来,由简单地对某种观念、意志的转达表述进入到画家作为创作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独特的创造表现的新阶段。

近年来,一些主题鲜明的大型美术展览,逐渐在观众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主题性绘画将认识功能赋于审美功能之中,使教育功能体现在平等的感情交流里,以塑造形象的可信性和感染力来打动人,其新的面貌,赢得了令人瞩目的声誉,同时也使主题性绘画创作树立了信心。第九届全国美展的筹组工作正在各分展区城市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是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次美术盛会,是全国美术家们满怀热忱向新中国50周年大庆的献礼。展览有着十分鲜明的主题性,它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宗旨,集中了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优秀主题性绘画创作,既有再现共和国成长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革命英烈不屈斗争的鸿篇巨制,也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现新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壮丽画卷。这些作品感情真挚,思想内涵深厚,内容健康向上,创作方法多样,艺术面貌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主题性绘画旺盛的生命力。

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直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它常常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扎实的写实功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在接受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五、六十年代,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曾造就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辉煌历史为题材,创作出像《开国大典》、《血衣》、《地道战》、《转战陕北》等杰出的主题性画作,达到了令人怀念的高度。这批洋溢着昂扬的激情、充满阳刚之气的革命历史画,它们的产生不仅仅是政治的需要,更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新兴的共和国需要一批反映自己历程的鸿篇巨制,美术家们在新时代中处在高涨的精神状态中,在艺术上对崇高的礼赞与对英雄主义的颂扬,均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份真诚,就无法解释无论是条件、技法、信息都较为简陋、稚气、闭塞的年代,竟能产生出如此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因此,社会的需求、画家的状态与艺术上的追求在当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具备了完备的主客观条件。这批革命历史画,不但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主题性绘画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极“左”的文艺政策干扰下,对主题性绘画的提倡、排斥,压制了其他艺术风格的创作,使它享有惟我独尊的不正常地位。随之而来的“假、大、空”,以及“模式化”、“样板化”的泛滥,使主题性绘画丧失了它原有的严肃性和生命力,名声日坏,令人生厌。拨乱反正的年代,各种艺术流派打碎枷锁,在艺术园地百花齐放。但是,由于“文革”的阴影和残存的模式,使大部分美术家在心理上与主题性绘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改革的春风不仅带来了活跃的艺术思想,同时也使拜金主义有了滋生的温床。当艺术与金钱和物质利益紧密相联时,曾经主导过中国文化的雄浑崇高的艺术精神开始被人们淡忘。

当“玩艺术”备受推崇,“艳俗”和“脂粉气”颇受偏爱,沉溺于笔墨韵味和闲情雅趣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对崇高普遍流露着淡漠甚至嘲弄的年月里,人们的心里,又忽然觉得少了些什么。偶然遇见五、六十年代的那批老画,竟有了某种“惊奇”与“久违”的感觉。其实,“文革”中过分强调主题性创作并令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文革”后又漠视它的存在,都不属于主题性绘画发展的正常状态。主题性绘画陷入低谷,并不是主题性绘画本身的问题,而是美术家在各种艺术浪潮的冲击下,在思想上和技术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无法担当起这份责任。实际上,不仅仅是观众们渴望有众多的主题性绘画面世,而且各种各样的主题性展览,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也同样需要主题性绘画创作。作为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类型,主题性绘画创作应该回归到它原该占有的合适的位置上。

可喜的是,一些美术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性探究和反思,终于对主题性绘画的创作有了清楚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首先,主题性创作的优势是能敏锐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中许多重要事件,亦能直接得到欣赏对象的密切呼应。把握准这一点,就能充分发挥主题性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其次,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对题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摒弃旧的形式感、旧的创作意识、旧的审美观念,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第三,不再走那种偏重一种模式的老路,各种创作方法多样并存,努力寻求题材、形式、表现方法上的和谐统一。总之,主题性绘画创作必须从单纯纪录再现历史事件、图解式的“诠释”表述和宣传固定概念与思想的局限中走出来,由简单地对某种观念、意志的转达表述进入到画家作为创作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独特的创造表现的新阶段。

近年来,一些主题鲜明的大型美术展览,逐渐在观众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主题性绘画将认识功能赋于审美功能之中,使教育功能体现在平等的感情交流里,以塑造形象的可信性和感染力来打动人,其新的面貌,赢得了令人瞩目的声誉,同时也使主题性绘画创作树立了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